【疫情減壓】散策土瓜灣感受下町情懷 發掘舊區活化紀行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04/03 17:06

最後更新: 2020/04/07 19:41

分享:

分享:

每逢周末,有不少文青前來牛棚藝術村打卡,適逢初春還有黃花風鈴木,但目下疫情要留意牛棚的開放時間。 (攝影︰馮柏偉) 

疫情下禁止4個人以上的聚會,周末時份不如獨遊土瓜灣。雖然土瓜灣是傳統舊區,細心發掘還可不少過癮看點,除了牛棚藝術村,去年9月在其旁邊開了牛棚藝術公園;徒步幾分鐘,就可到那個唏噓殘存的東方紗廠遺址;再到聖公會聖三一堂,觀摩中式文藝復興風格建築,有份日式下町散策的浪漫感。

主打本地遊的維城觸蹟上周舉辨「龍城演義」徒步團,土瓜灣的確有不少景點,由導賞員翁漢輝作講解,聽到不少鮮聞之掌故,亦甚有得著。

牛棚藝術村 新開型格藝術公園

作為當年「庖丁解牛」之地,可以遙想這裏曾是牲畜檢疫站兼屠房的畫面是如何血腥。1999年,屠房遷至上水,政府其後把建築群批予藝術工作者使用,後者把該地取名「牛棚藝術村」,氣質突然「文青」,成為不少人的打卡熱點。翁漢輝說:

昔日土瓜灣是城市的邊緣位置,英國人將厭惡性的行業搬來這裏,如後邊就是煤氣鼓,是煤氣公司早於1933年在馬頭角興建,據說有機會爆炸才遷離民居。

牛棚藝術村的紅磚外牆有不少攀藤植物,霎眼望很像台北的華山文創園區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至於建於1908年的前牲畜檢疫站,為愛德華時期的紅磚建築,著重實用性,正對著牛棚入口的是中庭,是一片大約40平方米的空地,紅磚矮牆重重圍起,原牆乃綁牛之用。「旁邊乃是餵牛的飲食槽,繫著牛的鐵環還在。」

牛棚作為前屠房,這「藝術牛」也有被分割的意象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另外,還有一些石屎斜位是讓運牛的貨車進來,放下後尾車板牛就能步入中心。先暫放所屬的牛欄、豬欄,然後會作競投、檢疫,最終才被送到屠房。

環繞中庭的有5座紅磚平房,鋪瓦的屋頂,以及通花鐵欄裝飾的大門和窗戶還保留著,配以植物盆栽,環繞出一片新翠。今天已活化為不同劇社、辦公屋以至手藝工作坊等。

牛棚藝術公園有由紅磚組成的石柱,配以飼牛的水槽及榕樹,別有美態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至於牛棚藝術村旁則是去年9月啟用的牛棚藝術公園,設計比我想像中更富型格,有由紅磚組成的裝飾柱,配以榕樹及以牛棚歷史為主題,還保留了部分廢墟廠房,新舊相融得算合宜。

牛棚藝術村
地址︰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
開放時間︰10am-10pm
費用︰免費

前東方紗廠 活化失敗空留窗框

牛棚對面就是馬頭角十三街,當中11條全直街道,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之動物,如龍、鳳、鹿、麒麟等,雖然樓齡已逾半百、樓宇又嚴重失修,樓下車房也多,但近年各樓均髹上或黃或粉的油漆,就一下拍攝角度,亦頗有樓層密布的森嚴美感。

馬頭角十三街已髹上油漆,一排的頗有怪獸大廈的獨特美感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經過麟祥街後的木廠街,翁漢輝指出一個爛地上方,零零落落有一方窗框立面,相當突兀。「這就是東方紗廠的遺址了,對比牛棚,這完全是活化失敗的案例。」翁漢輝說。

當年的東方紗廠,今天只拆剩一道門框作為時代見證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於1950年代有名的東方紗廠,由兩大家族萬春氏及傅老榕所創立。工廠本是一座以麻石砌成的大樓,以及有一列兩層高的平房。1981年結業後,業權在2006年易手,2010年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,但因業主與香港特區政府就保育方案未能達成共識,最終只保留此立面,殊為可惜。

聖三一座堂 中式文藝復興風

第3站就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,其中式風格的「氣質」,跟大坑的聖馬利亞堂接近。聖三一座堂創立於1890年,是香港聖公會在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聖堂,原本位於宋皇臺聖山附近,後來因政府收地而搬至亞皆老街,至1936年因政府再次收地而改為現址,就是現今我們看見的聖三一座堂,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。

聖公會聖三一座堂為中式文藝復興建築,別具風格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翁漢輝說這教堂是中式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,紅磚牆配綠瓦頂,也有石屎建成的仿斗拱設計,外形像一座中式廟宇,但屋頂的十字架卻顯示了是一座基督教教堂。「在30年代,聖公會打算傳福音給土瓜灣人,當時華人很流行這中式文藝復興式建築,讓他們更有共鳴感。」

1936年奠基的石牌,連同手製玻璃也一併保留下來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跟廟宇的概念相同,左右各有「暮鼓」和「晨鐘」一座,在晨鐘上更刻了「正義」及一段聖經詩文,crossover得匠心獨運。教堂牆身亦保留了1936年聖堂由莫壽增會督主持奠基禮的石牌。

留意上邊帶有十架的玻璃窗框,為30年代產物,那種玻璃磨紋手工藝幾近失傳,若你去過景賢里,就發現仍有這種玻璃。

聖公會聖三一座堂
地址︰九龍九龍城馬頭涌道135號
電話︰2713 5221

撰文︰馮柏偉